讓人文的光芒照進機器社會
楊瀾
資深媒體人,陽光媒體集團董事長,楊瀾讀書創始人
我第一次見李飛飛是在2016年,她梳著齊肩的短髮,穿著一件灰色的T恤,上面印著“AI改變世界,誰來改變AI”,形象幹練。那時她擔任斯坦福大學人工智能實驗室的主任,而我正在進行《探尋人工智能》紀錄片的一系列拍攝。那段時間,我跑了5個國家20多座城市,採訪了30多個頂尖實驗室及研究機構的80多位行業專家。在這麼多的專家裡,只有兩位女性,一位是麻省理工學院人工智能實驗室的主任丹妮拉·魯斯(Daniela Rus),另一位就是李飛飛。
李飛飛在2007年發起ImageNet計劃,帶領學生從互聯網上下載上億幅圖片並進行標註。後來,來自167個國家的5萬多人自願加入標註工作,完成1500萬張圖片,涉及22000個類別。正是因為有了這麼大的數據庫,並免費開放給全世界的研究者,才讓科研人員們把重點放回到“算法”本身。
作為人工智能領域的頂級科學家,李飛飛不僅關注科技本身的創新和發展,也關注人工智能對社會、倫理帶來的影響,這就是以人為本的人工智能。這讓我思考“性別因素”與人工智能發展的關聯性,也讓我更加關注李飛飛創辦的人工智能夏令營,這個夏令營讓更多女生參與STEM的學習。她發現,“要吸引一個男孩子,你只要說這件事很酷就行了;而女生更在乎人工智能是否能讓她的祖父母生活得更有尊嚴”。
李飛飛關注人工智能在老人陪護方面的應用,關注人工智能因為數據庫的偏差而“生成”的性別與種族歧視,也關注她的孩子們是否能生活在一個更美好的世界。這給我以啟發,在機器智能的時代,人的情感、人與人之間的連接和共情,依然是人工智能不可取代之處。
我曾問李飛飛研究人工智能技術是為了什麼,她說對科技的研究肯定不是僅僅為了獲取更多的財富,最終的目的一定是為了人類的福祉。正是像李飛飛這樣的科學家和教育者,讓人文的光芒照進機器社會,並不斷傳遞著這份飽含情感的心靈觀照。
科技讓我們知道奔跑的速度,而愛讓我們知道奔跑的方向。我對李飛飛所探索的前沿科技和她對生命的思考充滿了期待,也對人機共存時代所擁有的可能性充滿了期待,希望有更多女性受到鼓舞,進入科技領域,賦予技術更多人文關懷的溫度。讓我們透過李飛飛的新書,看見並理解她所看見的世界。